无论天下太平,还是大乱,有权有势的豪门,总能找到生财之道配资好评配资门户,苦的只有普通老百姓。
南北朝那会,乱得像一锅粥,可是,魏晋南北朝北方四大高门之一的范阳卢氏,却找到了一条赚大钱的野路子。
图片
现存的范阳卢氏宗祠
从北魏开始,卢氏就跟拓跋皇室频繁联姻。卢玄的女儿嫁给景穆太子拓跋晃,卢道约的女儿成了广平王元悌的妃子。
靠着这层关系,卢氏子弟,像卢同、卢昶等人,先后当上了“监福曹”的主官。
“监福曹”是北魏管理佛教和寺院的政府机关,有了这个特权之后,卢家就能直接掌管寺院的田产登记和僧籍管理。
图片
北魏时期佛教盛行,北方很多名刹就始建于那时
卢同当这个官时,曾经一次就把1.2万户“僧祗户”划到自家名下,这些可都是寺院的依附民,相当于给家族增加了一大波劳动力。
卢家还把自家田产“捐”给寺院,这个把戏,成功避开了北魏均田制的赋税,光这一项,每年就能省下大约6万石粟米的赋税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卢潜把范阳周边300顷良田给了大觉寺,却通过契约约定,寺产还由卢氏世袭经营,每年只要交一万石粟米当香火钱就行。这么一来,土地名义上是寺院的,实际上永远在卢氏家族手里。
图片
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开凿于北魏时期
北朝战乱不断,老百姓日子根本没法过,很多人背井离乡,成了流民。不少人没办法,只能跑去依附寺院。卢家就借着这个机会,通过寺院体系,把土地兼并玩出了“合法化”的花样。范阳崇福寺设了个“福田院”,打着“赈济”的旗号,收容5000多户流民,然后驱使他们把涿州的2000顷沼泽地开垦成稻田。这些田每年能增收40万石粮食,其中70%都进了卢家的口袋。
卢家还强占土地,北魏永平二年,卢道虔借“佛诞日”庆典,强征邺城西郊800亩民田建报恩寺,给的补偿只有市价的十分之一。不仅如此,卢家控制的寺院还放贷搞土地兼并,宝明寺给农民放“青苗钱”,年息高达 120%,农民还不上,只能拿田产抵债。
北齐天保八年,卢勇临死前,把自己名下 12 座寺院的田产分给了四个儿子,还在遗嘱里特意交代“诸子分领寺产,永不得变卖”,就怕朝廷把土地收回去,把寺院田产都算进家族继承体系,算盘打得啪啪响。
图片
直到现在卢氏宗亲依然还有联谊理事会
卢家搞的这些花样,朝廷也不是不知道,也想办法要整顿这种寺院经济。面对政府的查缉,卢家也有招儿。他们把黄金熔了,藏在佛像肚子里,东魏武定年间,司州牧高隆之搜查卢氏寺院,光从3尊弥勒像里就搜出 1200 斤黄金,实际藏金量估计超过 5000 斤。他们还搞了“佛经暗账”,用梵文密码代替数字记录财产,官府根本查不出来。
不仅如此,卢家还搞起了跨政权转移资产,分散风险。他们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,把资产转移到南边去。梁朝太清元年,卢潜就把河北寺院资产转移到建康的同泰寺,通过江陵商路建立了南北资金链。靠着这个“对冲”策略,北边改朝换代,北周灭佛的时候,卢家在江南居然保住了60%的家族财富。
范阳卢氏的寺院经济,积累财富不只靠传统门阀政治特权配资好评配资门户,玩起了“政治——宗教——经济”三位一体的高端局,手段真是堪称一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辉煌优配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